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日子

Jun 20, 2025 广州(二)

Image
  接 广州(一) 凌晨从曼谷飞广州,到广州刚好是旭日东升的美好早晨。从白云机场出来,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虽然离老家尚有上千公里,但一踏入这片土地,熟悉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嗯,回家了。 搭地铁到酒店。由于离入住时间尚早,便在附近溜达了一会。预定的酒店——准确地说是公寓——在一片老城区,这里生活气息浓厚。也许是早餐时间吧,街上人车川流不息。匆匆忙忙赶车的上班族,拉着两眼惺忪还啃着包子的小孩手往学校疾走的家长,穿着黄马甲疾驰的快递小哥,抽着烟背着双手慢悠悠溜达的退休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去早餐店吃肠粉的老人……我也随着这些老人来到一家早餐外店坐下,一份肠粉、一盘素包子,点上一支烟,疲惫又迷离地看着这人间烟火。 吃完早餐,例如住依然还有几个小时时间,但身体已经发出了玩命的抵抗,又困又累。举目四野,无处可去,起身随意溜达吧!不过几分钟步行距离,有一片开阔的绿色区域,期间有一栋黄色的小楼甚是惹眼。信步走进了这个像公园,又似机关单位的大院。院内花草树木绿化地不算别致,但闹中取静,甚是宜人。那栋黄色小楼是一栋革命历史建筑,旁边两栋建筑是越秀区图书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我印象中类似公共服务场所都需要凭证进入——想进入图书馆休息一会。除了背包需要安检一下外,一切顺畅,也无人阻挠和盘问。图书馆里面冷气十足,别有洞天。一层右边即图书馆区,似乎人也不是很多,但自习桌已经被人占据了,索性在靠角落的一张小圆桌傍坐下。图书馆中大概有十几个人吧,年轻人居多,有一对老夫妻,还有一个带着孩子的妈妈。大多熟人似乎都不是在看书,而是自带电脑在忙着自己的数字世界。图书馆里的书目还不错,像是用心挑选过的,除了必不可少的经典书目,当下流行书目也不少,但很少看到滥竽充数的书目和机场书目,这完全超出了我对公共图书馆的想象。我顺手从紧挨着我的书架上抽出两本,一本是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一本是沈复的《浮生六记》,都是我曾经的最爱。虽然看过好几遍了,但仍然想再翻一番。 “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依然感人。

Jun 7, 2025 广州 (一)

Image
  旅行最美好的时刻是回家那个瞬间。 出去了一周,昨日终于到家。本应该早到一天的,返回当天突遇代号为"蝴蝶"的台风过境,在广州白云机场被迫滞留了一晚,第二天顺利达到。 这次出门前有几个备选旅行方案,第一是从曼谷到新加坡再直飞韩国济州岛(Jeju Island);第二选项是从曼谷到马来西亚吉隆坡;第三选项是从曼谷到厦门;第四方案是曼谷到缅甸仰光。济州岛的天气一周都在下雨,放弃;对吉隆坡兴趣不是浓烈,放弃;泰国和缅甸正在边境发生冲突,放弃;厦门离济州岛较劲,适合放在同一条线路上,放下次再说吧。四个备选方案一个没有用上,周边国家实在没有可选之地,最后不知道怎么脑子一热,不如去大湾区吧。临时决议,那就去广州和珠海吧,进行一次美食之旅。 对广州的印象并没有特别好,全缘于二十年前的一次广州之行,准确地说是途径广州的经历。我是半夜达到广州的,要在广州中转到珠海,所以需要在广州火车站待几个小时。一出火车站,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充满复杂味道的热浪,还有不断涌动的人群和喧嚣。我记得我找了一个相当人少的一个靠墙角落歇歇脚。说是人少,其实只是相对容易找到一个地方落座而已。周围到处是人,背着大包小包,疲惫地散坐在地上。不远的阴暗处,还躺着一些人,姿态扭曲,似死还活的样子——后来我才知道,那些都是吸毒者。警车闪烁着警灯不停地穿行在周围,用喇叭不断地广播着,"不要睡觉,看好财物,小心扒手。"我环抱着我的包,疲惫地注视着周围,警惕着每一个靠近的人。有些人可能是实在困极了,趴在包上睡着啦,马上就会有人靠近——不只一个人,是一伙人,等其他好心的人弄醒他,让他检查一下自己的财物是否丢失时,已经为时已晚。有的人可能是在半醒半梦状态,等那些人接近的时候已经醒来,但是还免不了遭受灭财之灾,他们不仅是偷,是在明抢。这就是我看到第一眼的广州,改革开放早起的广州。

Jun 6, 2025 Study Room 里的人(二)

Image
  窗外蓝天白云,花草摇曳,风很大。 今日的 Study Room 只有我一人。难道周四都是这样吗? 11 点到 Study Room,检查了一下昨晚的股票,看了一会 X 上的消息,查看了一下 Reddit 上最新帖子,删除了一些垃圾邮件,一天就从这样的例行动作中开始了。今天周四,晚上有一节德语课,下午要复习一下,要不然要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 下午两点,当我准备要离开的时候,来了两个人,其中就有那个白人中年男性。他一脸惺忪,好像刚起床的样子,戴着个棒球帽,穿着短裤和体恤,一副要出门的样子。看起来我之前猜的没错,他应该是一个数字游民或者股票交易者,喜于昼伏夜出,一天从下午开始。而另外一个男性我好像第一次遇到。和二位点头示意之后,我就离开了。 晚饭后,由于房间异响,心神不宁,我与家人又回到了  Study Room 她也刚好需要处理一些工作事务。六七点钟的 Study Room 空无一人,冷气十足,甚至有点冷。我在户外露台坐了一会,做了几次深呼吸,平服了一些内心的不安。回到 Study Room 时,那位兴冲冲来兴冲冲走的女人也过来了,我低头佯装工作,也没有打招呼。不过,没有过多久,她就又离开了。

Jun 3, 2025 Study Room 里的人

Image
  写作是一次治愈过程。 我之前说,"写作一场冥想。"冥想的过程是关注当下,俯察气息流动,鸟瞰意识随风弥漫。而写作——我的写作,就是这样一次随意散步。写心里涌现的,身边发生的,看到的,听到的,每一次点滴记录就是一次次地关注当下。重现当下就是一次复盘和反思,重新面对想到的、看到的和听到的。这就是一场冥想,一次治愈过程。 --- 今天的 Study Room 里几乎还是老面孔,一个白人中年妇女,一个亚洲青年,新来了一位带着小孩的拉丁中年妇女。之前经常见到的那位白人中年男人还没有来,我好像好几天没有看到他了,也许是下午才过来——我一般早上起床喝完咖啡就过来了,也许是回他的祖国和家乡了吧。 那位白人中年妇女也是最近才常来 Study Room ,之前从没有见过她。她每天都来得很早,把我最常坐和喜欢的座位占了去,带着一个大大的笔记本电脑和一个大大的粉红色水杯(准确地说是水瓶)。她很安静,或者说她很专注,很少离开座位,很少走动,也很少发出什么动静。这不得不说,之前常遇到另外一位拉丁女人(或许来取东欧或印度),她和这位白人中年妇女恰好相反,每次几乎都是带着一个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冲进来,径直走到室外,好像是要进行一场视频会议,之后又兴冲冲地离开。相对来说,这位白人中年妇女就显得很娴静和优雅,穿着也很得体和大方,米黄色碎花上衣,白色裙子,金色的卷发遮盖着一副大大的眼镜。我想,她或许是一名作家,或是一位随任家属,或许是一位国际媒体的记者吧。 而另一位白人中年男人,我大概可以猜到他是一位金融投资者,或许是在做数字货币,或许是股票或期货等。

"人定胜天"说法是不成立的!

Image
人身体真是奇妙! 在经过 4 月曼谷地震后,身体系统似乎出现了某种警惕机制,只要再次进入上次的危险点或者听到类似曾经发生的声音,身体就开始警觉起来,出现眩晕,心跳加快和快跑的冲动。这是身体发出自我保护的强烈信号。我想这种危险警报机制演化自早期人类。茹毛饮血的莽荒年代,人类在丛林里狩猎,当遇到财狼虎豹等危险,这种身体应激反应会促使人类警觉起来、调动身体尽可能的能量,躲避危险。看起来,生存(和繁殖)是身体系统的最高目标。 那么“理性”在身体系统演化过程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理性”在身体系统演化中的作用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由意识主导的逻辑推理,而是指生物体在面对环境挑战时,通过 **适应性策略** 和 **优化机制** 来提高生存和繁殖成功率的能力。这种“理性”体现在基因层面的选择、生理机制的优化以及行为模式的形成上,其核心在于 **效率、生存和繁殖的权衡与最大化**。这是一种 **无意识的、基于结果的优化过程**。 理性的"权衡"和"计较"在遇到“生死”之时,并不会有太多的计较,而是选择了一条最直接和高效的条件反射通路。这就像《思考,快与慢》中的"系统 1 与 2",“系统 1”是直接、高效和非理性的,把更多的能量节省下来,达到最基本的生存目的。 哪些所谓的"人定胜天"说法是不成立的(人,即理性;天,即本能和自然)!

May 28, 2025 理性并不能战胜感性!

Image
两个月了,曼谷地震后遗症依然不见消失,屋里稍微的风吹草动依然让我十分不舒服,想逃。不过,说来也怪了,最近总是听见屋内——靠近窗户位置——是不是(偶尔吧)发出噼噼的声音,就像什么东西的断裂声或剥落声。这种声音让我紧张,心慌,甚至有想冲出去的冲动。我也一个多月不再像从前那样躺在大落地玻璃窗下的懒人沙发上读书刷剧了,也很少去照顾靠近窗户的植物了。去那片区域让我紧张。 创伤后应激反应 (Post-Traumatic Stress Response) 学科归属: 心理学, 精神病学 机制: 地震是一种创伤性事件。再次进入地震发生的地点(建筑物)可能作为一个强烈的触发器 (Trigger),激活与创伤相关的记忆和情绪反应。眩晕感可以是焦虑、恐惧或恐慌发作 (Panic Attack)的一种生理表现,属于急性应激障碍 (ASD)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的潜在症状。身体的超警觉状态(Hypervigilance)使得个体对内部感觉(心跳、呼吸、平衡感)和外部环境(细微晃动、声音)异常敏感。 但是理性告诉我,"这里是安全的!"地震后,逃到日本旅游了 10 天,又进山中的度假中心呆了一周,回中国了两趟,其实就是想逃避这"是非之地"。但是,每次远行后归来,远远地看到那栋楼依然矗立在昭披耶河旁边,依然美丽,之前兴高采烈回家的感觉也不再有了,心中五味杂陈。 什么都没变,只是心变了。 理性并不能战胜感性! 

May 27, 2025 倦怠和发呆

Image
倦怠。 倦怠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每过上一阵子,倦怠就开始袭来。厌倦了日常学习和工作,只想懒洋洋地放空和发呆。而经过一段时间,或者出去旅行一次,一切都又回到了正常状态,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就像不断重复的抛物线,高低-低高-高低,周而复始。 倦怠的生理现象表现为"懒"。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躺平。无脑地看着电视剧,刷手机,或者空想和发呆,一切主打一个低能量消耗。这样的后果是,昏昏沉沉,疲软乏力。这样的躺平并不是真正的休息,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像水一样四漫,流向不同的洼地,最终成为一潭潭死水。我想这种生理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平时工作和娱乐(或者说休闲)没有达到平衡,致使一贯单一模式和环境下的每个细胞都开始了罢工,"老子不干了!" 不想干了,就开始产生抵触和厌倦心理,所以对工作和学习就提不起兴趣。 May 26, 2025 回忆和观察了一下近几年社会行为模式,由于随身电子设备的全面普及和渗透到,电子设备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人体的一部分,是感官、视觉以及脑神经的延伸,切每日利用率在逐步增加。这一社会学行为模式和生物学模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身体化学物分泌的再平衡,带来的结果就是对注意力、专注力以及耐性的侵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上厕所的行为,似乎上厕所不带手机,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理行为。最让我吃惊的是,有时候我会在生理行为中途暂停,去取手机。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如果你抽烟,如果抽烟时不刷手机,抽烟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滋味了。这一些列典型的行为模式,不仅仅是身体化学分泌物的作用,更是人类心理行为模式的显著变化。人们似乎没有了"发呆"模式,没有了独处能力。除了睡眠,人们无时无刻不被信息消费着,消耗着身体有限的能力。   “发呆”(更严谨的说法是 心神游走 或 默认模式网络 活动)并非简单的无所事事,而是一个大脑进行重要活动的生理状态,具有多种潜在作用: 1. 默认模式网络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激活: 当我们停止专注于外部任务或环境,进入“发呆”状态时,大脑中一个特定的神经网络——默认模式网络——会变得非常活跃。这个网络主要涉及内省、自我参照思维、回忆过去、想象未来、处理社交信息等。生理上,这是大脑在处理与外部世界无关的内部信息。 2. 创造力与问题解决: 心神游走的状态可以帮助大...

May 22, 2025 日常

Image
  昨天早醒,未能再入眠,昨天一天感觉极其疲惫。中午 12 点就早早地离开了 Study- Room,尝试小憩,未果。晚饭后勉强睡了一个小时,基本上恢复到了正常状态。昨晚股市跌跌不休,出清了已盈利的部分股票,又做了一些回购交易,凌晨准备上床睡觉,股市又出现大幅下滑,惊觉不能入眠,直到凌晨才惶惶入睡。 一觉醒来,以为尚早,辗转在床不能入眠,原来已经是上午 10 点多了。继续辗转,尝试再睡,应该睡到中午 12 点才对。翻来覆去,半醒半梦。索性起床。冲了一个凉水澡,精神见好。吃了一碗牛奶 Muesli,在阳台上抽了一支烟,复查了一下昨晚的一些交易。回屋,把电脑、iPAD、手机、笔记本、笔、耳机、茶杯和龙井茶放进包里,下 5 楼到 Study-Room。 新的一天开始了!

May 20, 2025 如何与AI共舞(二)

Image
接续 上期 。 第四,模型。不追求最新最好 AI 模型,挑一款适合自己(包括价格)的,深入利用,积累聊天记录。关键是聊天记录,这部分是最有价值的,是模型匹配自己的基础。所以,来回切换模型并不是什么好事。 第五,AI 时代下怎么记笔记?记笔记是每一个"用功少年"(差生文具多)必备爱好,我也不例外,而且坚持至今。互联网时代(包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笔记,除了写些什么之外,最多的内容是来自互联网的 COPY 性囤积。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占有欲,可以理解——但占有不一定代表已为己有。AI 时代知识已经被各种模型进行了整理、加工、萃取和蒸馏,知识就在那里,不再需要整理、盘点和记录,而真正需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也就是阅读理解和感悟,这是 AI 无法做到和替代的,Beyond AI!所以,AI 时代下记笔记,以己为中心,阅读理解,联想和感悟,Beyond AI! 第六,怎么问最重要。AI 时代,一切知识已经被 AI 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捏碎了揉烂了搬地让你为所欲为的抽丝剥茧,你要做的就是清楚地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呈现,及内容和格式,也就是说知识就在那滩汪洋里,你如何用 AI 这根鱼竿,配上你自己的鱼饵(Prompt),把你想要的鱼钓上来。所以,关键只有两点:一是如第三条所示,Prompt 很重要,什么样的鱼饵可以钓什么样的鱼;二是你的问题——也就是你想要什么很重要。一个问题平庸的问法,会得到平庸的答案;一个问题好的提问,可以得到出其不意的结果。

May 19, 2025 如何与AI共舞

Image
  从今天开始又开始写日记了!或许不能叫日记,叫记录更好一点。 两年多没有生过病了。周末被重感冒一记当头棒喝,躺了两天。今天稍好一点,浑身乏力,略微有点咳嗽。 生病一次也有诸多好吃,一来检查和增强一下身体的免疫力;二来也可以光明正大地躺平休息两天,享受一下被人伺候的滋味;再者,安静地躺在床上,睡眠饱和,可以放飞思想,思考一下平时无暇顾及的事情。 这个博客最后一篇是事关人工智能的,那还是一年之前,不妨接续上一篇吧。 人工智能从去年开始人们大喊"狼来了!"如今,已经是与狼共舞了。去年这个时候,我还是浅尝辄止,甚至还有意抵触;今年这个时候,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了。替代了搜索引擎、替代了维基百科、替代了翻译工具…… 几乎替代了一切有关文字的工具。这仅仅只是开始。真正的 AGI 还在路上。 既然不可抵挡,如何与之相处?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任何新技术的到来,拥抱她的同时,要做好的是如何驾驭它,而非被其控制。这是与之共舞的底线。基于此,做好应有之准备。 首先,多思考、多输出,少囤积、少用社交媒体。基于个体来说,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就目前 AI 的水平,基本上可以替代大多文字及其图像性日常工作了,一方面它给创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另一方面,它也在破坏者创造性工作。破坏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机器文"会大量的充斥着阅读市场,二是,对 AI 的依赖性冲击着人类的创造能动性。就以我写了几年的 newsletter 为例,从去年开始我已经悄悄地进行了风格转换,不再以知识性为重点,而更偏重于个人,个人讨厌、感悟、情感和经验。个性化体验是 AI 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假如有一天AI 有了个人化情感,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了,有更大的问题等待着人类!在知识获取变得无比便利和无代价的情况下,思考和输出就变得无比的珍贵和稀有。能够成为一个安静的记录者、写作者是这个时代的稀有物种。为什么说少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的最大作用是观点和信息的交换——并非知识,而当其被 AI 冲击而失去了观点的碰撞的作业,社交媒体传播的只有情绪和立场,这对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说是危险的。 其次,研究 Prompt,而非 AI 本身。就现有的 Ai 水平来说,还不能称其为通用智能,要为我所用,还需要一套适合自己的 Prompt,才能发挥其性能和优势。不同的方...

Apr 9, 2024 明媚的早上

Image
夏季来临。一大早满屋充满了阳光。起始金黄,逐渐变得明亮,慢慢屋里就开始热起来了。若是在北方,这将是明媚舒适的早上。在热带,只剩下明媚了。

Apr 7, 2024 Party

Image
一日清闲。 外面太热,懒洋洋的在家里空调下呆了一天,刷了一部剧,饭也凑合着吃,也许这就是周末的样子。 昨晚受邀参加了一场结婚周年 Party,去的人都是同事和家属,可能也就十来个人吧。不过有一半人这次是第一次见到。 女主人来自印度,准备的印度食品还真是不错,尤其是馕,几乎就是中国的葱花饼,就是薄了一点,很我喜欢。几种咖喱也不错,没有之前吃印度餐那种浓重的咖喱味,比较清淡,佐以洋葱,配上馕,也算是美味。男主人来自德国,可惜他不喝啤酒,不过调的酒也不错,两杯下去也没有什么后劲,酒当饮料喝吧。 聚会上有四五个人对中国都蛮熟悉的。一对夫妇驻北京使馆6年,对中国颇为熟悉,我们聊的比较多。提起这对夫妇,不得不提的是上次去他家聚会,他居然从中国运来了一对石狮,没错,就是一对60多公分高的石狮,就放在他家门口,真是有趣——重点是这对石狮做工十分粗糙,就是那种装修市场可随意买到的那种无任何艺术美观可言的粗制滥造货,被这对夫妇千里迢迢从中国运到了国外。另外几个人也大都驻中国或三年或五年,对中国颇为了解。其中一个老哥还对我秀起了中文,最后还来了句,“大号避孕套。”顿时笑喷,在他媳妇追问下,他还是如实解释了什么意思。他媳妇来组乌克兰,说起英语一股伏特加味,得认真听才能略懂一二。她昨晚没少喝,看起来有点嗜酒精,话很多,不过笑得很爽朗,这不像酒精的作用,可能就是这种乐观爽朗的性格。喝酒聊天过程她谈起了不少往事,如何经历生死的二十多小时从乌克兰逃出来,先到波兰,然后辗转到德国,然后遇到她现在的丈夫,又随夫来到了曼谷。上次聚会时见到另外一位同事的老婆,她也是来自乌克兰,除了礼节性的问候,几乎没有怎么过多的言语。这次聚会,除了一对夫妇时同一个国家,其它全部时跨国婚姻。看起来这在外交官中几乎是普遍现象。想想也道可以理解。 聚会中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新来的三个人。其中一个也是从北京转过来的,之前只听说没有见过,是个黑人兄弟,话很少。另外两个都是亚洲面孔,我以为是泰国当地雇员,谈话当中得知,一个来自菲律宾,一个来自德国。回到家中,我才了解,原来这三人都是 Gay,其中亚洲面孔的二人已经注册结婚了,与我聊了很久,微胖的小哥是丈夫,另外一位高个子,十分帅气的哥们是妻子。不过,还好,也幸好,昨晚没有说什么“政治不正确 ”的话——以后确实需要注意一些了。

Apr 5, 2024 消耗

Image
我总是在最后一刻完成工作。 在完成工作之前,我也一直在工作,或者说是在企图完成工作的状态。 但事实是,工作是在最后一刻,或者说最后的那点时间完成的。 在开始工作和完成工作之间的这段时间是最不舒服的状态,放下、拿起;拿起、又放下,完成处在工作的边缘,企图进入到工作之中,而不得。这段时间,彷徨、焦虑、拿不起又放不下,又不想去做一些别的事情——还是在想着工作。时间在这段时间变得漫长而又显得短暂。回头看这段时间,似乎什么也没做,但又好像做了一些鸡毛蒜皮之事——大部分的小动作都和工作无关。所以,这种状态感到痛苦。 与我截然相反,家属的工作风格是另一种风格。工作,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这里的全身心,是完全彻底的全身心,不吃饭、不休息、不停顿,持续的工作至少6个小时。是的,就是这样,我说的有不及而无过之。工作之余休息的时间,她一点不想工作,完全的全身心去玩,无论是玩游戏,刷电视剧,还是停音乐,那就是彻底的去玩。 我做不到像她那样,这是我的烦恼,也是之所以感到痛苦的根本。 我真的需要调整一下工作方式了,做不到工作时间全身心工作,难道还做不到休息的时间完全的放松下来玩吗?

2024.4.4 清明

Image
2024.4.4 清明。 越接近终点,越靠近您们,越想念您们,您们越像着活着一样。

Apr 3, 2024 不孝

Image
已入四月。一年三分之一已经走完。 昨天刚过完复活节假期,紧接着是泰国的宋干节假期,中国这个周末进入清明节假期。假期多了,时间如在节点上跳跃,过的也好像快了。这不,清明之后很快就又到了端午节。 曼谷没有春天,但是明显感觉到夏季来临,高温、高湿,太阳火辣,即便早晚室外也热浪滚滚。除了出门买些日用品,基本上都呆在家里,或是到34楼的Lounge躲着看书写字。 清明节到了,谁去给老爸坟头烧一支香?哥哥不在家,我不在家。姐姐会回去。也只有姐姐去了。每年春节或清明节不能赶回去,我大都会超爸爸长眠的方向点上一支烟,磕上一个头。包含热泪,又无可奈何。这些年很少为老爸坟头添一把新土了,实乃大不孝!

Mar 27, 2024 现象

Image
我想接着昨天的思绪继续思想漫游。 所谓的空虚和倦怠感。我今天又重新思考了一下。更具体来说,这种感觉来源于对一些行为的怀疑,不是对生活或人生的全部怀疑,而是对生活中一些行为或者生活中消耗了大部分时间行为的怀疑,例如工作,或者是读书。这些怀疑带来了消极,致使倦怠和空虚。 我爱生活。我爱家人。我也这美丽的世界。但我对消耗了我许多生命时间的一些事情感到迷惑或质疑。例如,读书这件事。我爱读书。我也读了很多书。读书这件事在现在和过去的日子里占据了我生活中一大部分时间。之前我为了知识读书,为了有个好前途读书,为了工作读书,为了赚钱读书,当然也有为了消遣而读书。抱着这些个目的,我读了天南地北,世界各地不同的书。我感到快乐和满足。是的,只能说确实有过这充盈的感觉。但是,现在这种感觉消失了。现在读书,一方面是为了手头的工作而读,再者就是纯粹的猎奇而读。为了手头的工作而读,这对我来说,我可以放弃,因为我可以放弃这个不太重要的工作,所以我为了它而读书成了负担。至于其它为了事业、学业或者了金钱而读书,对我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必要,我不需要这些了。剩下的也只有为了猎奇,为了快乐而读书,这纯粹是一种消遣行为,也有大把的方式可以不读,而获得休闲和快乐。所以,我迷失了读书的目的,也就有了诸般的迷茫。 继之。每天阅读网上闲言碎语的也占用了我一些时间——说闲言碎语有点过了,只算是非出版物文字作品吧,同读书一样,我读和不读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读,只能是消耗生命,所以我又进入了迷雾之中,不知所以。 这些只是行为,或着说现象。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内在的根本原因,我想要什么?至少现阶段我想要什么? 这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Mar 26, 2024 “魂飞魄散”

Image
  有一个多月没有写日记了。 准确地说是什么都不想写,也什么书也不想看。 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一种倦怠感,莫名的空虚感,席卷着我。直至怀疑人生的意义。人生有什么意义?什么意义都没有。你活着的每一天,过得怎么样,就是人生的意义。他人眼里的你和你内心里的真正自己其实是两回事。也许在他人眼里你活得精彩灿烂,其实内心空虚难耐;活着他人眼里的你是个十足的王八蛋,而真实的你是一个心地纯良的大好人。你是要真正的自己,还是他人眼里的自己,这是两种人生,完全不同的人生。大多数人可能只在意他人眼里的自己,活着说二者都想要。这样可能就失去了真正的自己。我想要什么?我可能想要真正的自己。但做的并不好,因为我还是会在意别人。大多数时间是自己,只有一些时刻还是会在意。所以,我没有做好自己。而最近的一些倦怠感来自何方?可能是来自环境吧。尽管最近去了不少度假,漂亮的沙滩,幽静的山林,但这些地方我还想并没有做好自己,没有能找到内心深处的静谧,所以心还一如湖面上的羽毛,随风荡漾。 我总是怀念一些时刻,那些入座水底般空寂的时刻,心若鱼儿般忘记水的存在,尽享内心静谧和悠远。那种时刻,不管干什么,介如菩萨低垂善目,专注而慈悲,不喜不悲,而又喜乐自来。这样的时刻不多,但每一次皆如神降,犹如昨日,清晰可见。这些时刻并不是空穴来风,莫名而来。每次“神启”时刻来临之前,都有一段混沌的日子,无序、挣扎、单调、烦躁等等这般,之后,涅槃。神圣时刻来临。 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不会是一段“好日子”,“神启”时刻会不会降临,至少这一段时间是“魂飞魄散”。

Jan 11, 2024 恶习

下周要去小岛度假,本周工作都得往前赶。还好,一切顺利。已无甚挂碍。 最近的曼谷空气污染有点严重,好像因为周边农民烧荒导致,整天灰蒙蒙的,我已经一周很少开窗了。不过,晚上还是喜欢到阳台上坐一会,一是因为晚上气候清凉,还有小风吹着,坐下来抽一支烟,看会书,欣赏一下夜幕下灯火辉煌的曼谷。最近又染上一个恶习,习惯上喝威士忌和Gin酒了,虽然每次只倒上一点点,加一点冰块,但多一个恶心总是不好的。 关于喝酒,至今无甚科学论证,到底少量饮酒是否有害健康?我也搞不懂,所以每次喝完,总有点罪恶感。抽烟倒是应该早应该戒掉。 上周作出的一些小计划或者规划,至今实施无碍,且行且珍惜! 所有这些规划的关键点是怎么合理安排时间,这是一直没有认真考虑的问题,若再不好好安排,迟早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一小杯威士忌已经喝完了。静一会,看书!

Jan 8 2024 无题

Image
今天周一,我的周末。 家里很安静! 可是心里很不安宁。在屋里一会儿看看邮件,一会儿看看绿植,一会儿又拖拖地。从一个屋,又到另一个屋。一下子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中午饭烤了 几片吐司面包,就着自制的柠檬酸辣酱,边吃边看了一集《繁花》。 《繁花》故事不错,可惜拍地太过精致,历史现实不是阳春白雪。在那个年代下里巴人更多。可能王家卫追求形式过于内容了吧。不懂影视,我页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只凭自己的感觉。我可能还会就着吐司继续把它看望。最近十几年,国产剧我几乎没有看过。找一部不影响食欲的,还真不容易! 午后时间,打开收音机,泡一杯绿茶,到了我的看书时间。去年末看是读的《整个巴黎属于我》还没有看完,今年接着看,每天看上几页,估计下个月应该可以结束。 《整个巴黎属于我》这本书写的很扎实,处处是历史资料引用,作者真实没有下功夫。海明威的巴黎岁月也很精彩,年轻、帅气、有才华、有胆魄、也有历史现实,这一切成就了之后如日中天的他,当然,海明威也《白鲸》和《狼牙》。《白鲸》那炫目的语言和事无巨细的描写,最使人倾覆;《狼牙》,可能是因为我先看了电影再看的书,所以画面感让我难为。 早早吃过晚饭,坐在阳台上抽了一支烟,喝了一罐冰镇啤酒。今天的曼谷灰蒙蒙的,如霾。 …… 今晚的健身效果不佳,微汗,草草了事。

Jan 5, 2024 Himavanta 森林

Image
Himavanta 森林位于 Mount Meru 的山丘上,这是一个虚构的神圣山峰。Himavanta 森林里有许多奇妙的混合生物,如 Kinnari 和 Panorn Maruek,也有可以治愈任何疾病的果树,以及其它美丽的生物: - Ra-maad,一只拥有世界上最大力量的犀牛,试图追求美丽的 Kinnaree,但被她拒绝,于是他发怒地冲向支撑世界的柱子,导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震动。 - Phaya Naga,一种半龙半人的生物,有着强大的魔力和力量。它们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自由移动,也可以变成人类的形态。它们被尊敬为水神和守护神,也与雨水和农业有关。Phaya Naga与 Phaya Krut——一种巨大的鹰,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为了争夺一颗神奇的珍珠,它可以让拥有者拥有无穷的力量。 - Nariphon,一种长有人形果实的树,被佛祖用来保护他的弟子免受 Himavanta 森林里的美女的诱惑。 - Kinnari ,它们是半人半鸟的美丽生灵,有着优雅的歌声和舞姿。它们通常被认为是善良和忠诚的,也是艺术和音乐的象征。 - Phaya Krut ,它们是巨大的鹰,有着金色的羽毛和翅膀。它们是空中之王,也是勇敢和智慧的象征。它们可以与神灵沟通,也可以保护人类免受邪恶的影响。 - Panorn Maruek ,它们是半人半狮的生物,有着人类的头和狮子的身体。它们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也是忠诚和正义的化身。它们可以驱赶邪灵和恶魔,也可以保佑人类的幸福和繁荣。 (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