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1, 2017的博文

喷嚏

今人喷嚏不止者,必豿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予按《终风》诗:“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氏笺云:“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乃知此风自古以来有之。 《容斋随笔 (洪迈)》

推特日志:如今次帖在哪? : “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把收藏有李白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上阳台帖》送给了毛泽东,” via https://t.co/Wtsr83oPvj

如今次帖在哪? : “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把收藏有李白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上阳台帖》送给了毛泽东,” via https://t.co/Wtsr83oPvj — 三家村 (@Coze) October 5, 2017 via Twitter https://twitter.com/Coze October 06, 2017 at 01:47AM

推特日志:假期最后两天,在家看书,折腾网站。

假期最后两天,在家看书,折腾网站。 — 三家村 (@Coze) October 5, 2017 via Twitter https://twitter.com/Coze October 05, 2017 at 04:06PM

【读书】《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

Weekly30:7.17~7.23 本周读书: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 “那个丢掉中国的人” 我不是蒋介石的拥趸。这可能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受红色意识流污染;二是因为上一条原因,对近现代政治历史厌恶性排斥。而之于蒋,可能是“敌人“的敌人即朋友的心理,对之充满兴趣,所以时不时的总会读一些关于蒋介石的稗官野史。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非野史,本书作者乃哈佛学者、前美国驻华外交官陶涵(Jay Taylor),他通过研究近年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以及一些罕见档案,以第三方视角还原了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一个有血有肉凡人蒋介石。“ 透过蒋介石日记的慎选引用,陶涵成功表露蒋介石的个人特质…….日记引文搭配上重大政治、军事局势的生动细述,他让我们更贴近这些还在成形的思考。因此某种程度上,陶涵在蒋介石与他置身的世界之间建构了更具个人感性的连结。 ”(史景迁评)。我想他的著作公允程度应该比红色区出版物要高。本次介绍的版本非大陆版本。中信出版社将此书引进后,从名字就开始阉割–《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内文也不知道删减了多少。像之前我在Zeroblog上摘录的章节,一定不会出现在大陆版本上的。如关于抗日战争的记述: 一九四零年一月,周恩来给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提到,中国有百万以上的士兵伤亡或受伤,其中八路军伤亡仅有三万人,新四军则为一千人,换句话说,抗战打了两年多,中共在整个伤亡人数中只占百分之三。 德国入侵苏联当天,共产国际发紧急指令给中国,告诉他们,其最迫切任务是坚持和国民党合作抗日,如果日本攻打苏联,要以军事行动摧毁日本人在华交通运输线,否则,针对中国境内的日本侵略者的武力行为,不宜由中共发动。这也暗示要尽一切可能去怂恿美国对付德日。 根据共产国际一九四四年十二月的一份报告,直到当时抗战已进行七年半,中共八路军仅有十万三千一百八十六人阵亡,以游击战为主的中共新四军极可能只折损数千人;但是政府军死者逾一百万人。换句话说,从周恩来一九四〇年一月给共产国际的报告,至一九四四年十二月此一报告之间——这段期间是史迪威等人坚称中共承担抗战主要负担而国军并无作为的时间——中共只有约七万名士兵牺牲性命。 中共在“极罕发布的伤亡数字”中透露,从一九四七年三月至五月,“损失”十一万六千人,其中大多在东北地区。 关于孙中山的描述: 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狼狈地逃赴日本,追随孙中山

【读书】《艺术的故事》

图片
本周读书:《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 世界上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有艺术家。 艺术的故事,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个是创作艺术背后的故事;一个是艺术作品内容涵盖的故事。而贡布里希 (Sir E.H.Gombrich)这本书--《艺术的故事》主要是前者,正如第十六次再版前言所述“本书用朴素的语言重新讲述美术发展史,应该让读者能够看出它是怎样前后连贯,帮助读者鉴赏艺术作品;不是求助于热情奔放的叙述去实现这个目标,而是给读者一些启示,说明艺术家可能怀有的创作意图。”至于后者,由于出于对西方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喜欢,加上对绘画内容所载内容--尤其多的是希腊或罗马神话--不成系统的了解,所以企图从西方艺术作品入手,一方面熟识其作品,一方面梳理西方神话系列, 写过不少小文,赏析作品,揭示故事,也算是艺术的故事吧,不过我整理为“艺术与历史”系列 ( 前往阅读 )。 贡布里希 (Sir E.H.Gombrich)在整理收纳入《艺术的故事》的艺术作品,遵循三个原则:一,凡是不能用插图复印出来的作品概不论述;二、本书中论述真正的艺术作品,排除一切只作为一种趣味或时尚的标本看待才可能有些意思的作品;三、作者力求自我克制,发誓要在选择作品时不被个人的独家观念所诱惑,以免人所共知的杰作被我个人偏爱的作品排挤下去。正是作者对艺术作品严格的筛选标准,《艺术的故事》已经再版多大十几次,成为奉献给那些需要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欣赏指南。正如作者所言: 本书可以向初学者展示事实状况,而不让繁枝细节干扰思路;可以帮助初学者充实学力,以便把目标更高的著作中一页页不计其数的姓名、时期和风格理出清楚的头绪,为参考更专门的书籍打下基础。编写本书时,我首先想到的对象是刚刚独自发现了这个艺术世界的少年读者。” 书中鲜有涉及中国艺术,而作者给出的原因是,中国的艺术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雅致和微妙,因为公众并不那么急于要求看到出人意表的新奇之作。而西方艺术的故事就是无休无止的实验的故事,就是追求前所未见的新颖和独创效果的故事。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的一些艺术手法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几年来很少在术的方面有所改变。 下载地址 : 这里是每周 Reading Log 提及到的书籍分享下载。使用的是 BTSync 分布式分发下载。 说明: 每周会删除上周分享,请及时下载。每

【读书】《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最近间歇性烦躁,难以专心。书读的也少了,也好久没有写下三言两语。今天才又重拾心情,强迫自己静下来,开始读书。 像《维摩诘的花雨满天》这样的题材,不专心是很难读进去的,恰可以治愈散漫。 第二本是《敦刻尔克》,由于同名电影的原因,想先看书,再看电影,可能效果更好。 Resilio Sync下载密匙: BLQ364AV4VNWGCZTBI2CKTB3G7UNERMEH 或直接下载: 《敦刻尔克》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读书】《浮生三记》

书名: 《浮生三记》 沈君山 如果您看过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与妻卿卿我我恩爱有加的笔记小品),您一定会对《浮生三记》侧目的。 17.9.20 初以为《浮生三记》也出自沈复,启书方知实乃其本家沈君山,两人相隔上百年,虽邯郸学步其先祖沈复,但绝非狗续貂尾。沈君山如沈复也为民国一大才子,与连战、钱复、陈复安(陈诚之子)同被雅称为台湾四大公子。沈君山出身名门,外祖父是最早一辈留学法国的留学生,父母均为民国留美农学博士,可谓农学世家,以她母亲命名的“骊英1号”、“骊英2号”等小麦系列影响至今。内战后随父迁入台湾,后留学美国学习物理,中年后回台任清华大学校长,晚年中风退休开始关心两岸关系和公益事业。沈君山的朋友圈可谓名人大家云集,张学良、胡适、蒋经国、吴光中、梅贻琦、金庸、钱复、许倬云、聂卫平等不一而足,这也是其文字看点之一。 《浮生三记》和其《浮生再记》相比,我更喜欢三记,虽然两本书都是短篇回忆录和之前发表文章合集,但是三记更多收集的是人文方面内容,例如《花莲的白灯塔》记忆其青年恋爱的激情岁月;《一着而为天下法》则是写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老先生的。当然也有一些评论小品,例如对电视剧《人家四月天》的座谈会,谈徐志摩和他们那代人的爱情,可窥其爱情观,摘抄以飨: 良人者仰仗终身者,红盖头掀起来,终身便从一而终的情形再不复见,但新的婚姻有新的困扰,一个人一生大多要经过几次痛苦的抉择,几次悲欢离合。完美的爱情和完美的婚姻完全不一定能画上等号,有情人当然最好成为眷属,但不必也不一定要成眷属,婚姻的形式在改,将来也许契约的形式都会改掉,但终久是共同相处的伴侣,有灵性的伴侣,有知性的伴侣,有事业的伴侣,更有生活的伴侣。所谓生活包括柴米油盐日常相处。聪慧才情的男女,在爱情中沉湎于前两者,而婚姻的基石却往往在后两者。林徽音选择梁思成,徐志摩得到陆小曼,在爱情层面上,也许后者更“美”,更罗曼蒂克,但在婚姻层面上,成败得失是十分显然。 >真正懂得爱情的人,不只在获得,更在如何转化,失败了,如何化爱情为友情,成功结果了,也要化激情为温情,使之可长可久。当然,分手总是痛苦的,情感的伤害难免,但时间会让它痊愈,最重要是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也不必伤害自己的自尊。尤其是年轻的男女,往往分不开爱情和自信。失恋的时候,最伤心的往往不是缘分已尽,而是“我真的那么差吗?”事实上,爱情是

【读书】《江湖丛谈》

读书:《江湖丛谈》 连阔如 什么是江湖?怎么混江湖?江湖有哪些套路?....敬听连阔如播讲! 这位生于大清,长在民国,成名在新中国的满族镶黄旗人,在民国时期以“云游客”为笔名,在报纸上连载《江湖丛谈》,揭露旧社会江湖的那些事。如果当时有BBS,云游客当之无愧一定是一个知名网络ID。这位云游客就是后来响当当的评书艺术家连阔如先生,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对这个名字应该耳熟能详。 《江湖丛谈》 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江湖揭秘之书,记录的都是作者亲身所见所闻。内容涉及五花八门,有传统文艺和杂耍,如评书杂技,相声戏法等;有街头已经消失的旧行当,如镖局;还有灰色行当,如相面、偏方卖药、江湖骗子等。 这本奇书不仅记录的都是一些奇人奇事,还是一本立身江湖之道的生存指南、暗语春点手册,也是研究曲艺史、评书史、相声史、杂技史、武术史、城市游乐设施、欺骗术等,客观上具一定的认识价值和资料价值必备参考文本。 17.9.24 Resilio Sync下载密匙: BLQ364AV4VNWGCZTBI2CKTB3G7UNERMEH 或直接下载: azw3   mobi

【读书】冯小刚的情怀底裤

Weekly40: 9.25~10.1 本周读书: 《枕草子》 日﹒清少纳言(周作人译) 《芳华》严歌苓 严歌苓的《芳华》因冯小刚的同名电影推迟上演而炙热。《芳华》是一部年代小说,讲述了七十年代一帮文艺女兵的芳华岁月,青春、成长、爱情和命运构建了整个故事。严和冯是同龄人,皆为58年出生,严歌苓出身书香门第,12岁时加入成都军区文工团,退伍后入籍美国,开始写作,畅销书作家;冯军队大院长大,高中毕业后参加北京军区文工团,后开始进入中国电影界,炙手可热。严冯芳华如出一撤。如果说能把严歌苓的《芳华》看作其年代回忆录,那么冯把《芳华》拍摄成电影,应该是冯追忆那如歌的青春。 同有军旅背景的严冯二人,如今都功成名就。不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是所有人都如其有个灿烂的历程,参军也如同高考一样难,更别说作一位女兵。所以在二人的作品里暗透着一股那个时代的精英之气,情怀多于苦难,多与成长的忧伤和时代的迷茫。若干年前有一部叫《血色浪漫》的电视剧,也讲的是七八十年的故事,军队大院孩子的茬架、拍婆子、参军和下海,据说剧中的人物都来自现实原型–王朔、马未都、冯小刚等,电视剧中的冯裤子暗指的就是冯小刚,连长相都酷似。每一个人的青春都值得追忆,或甘或酸或苦,那就是青春的气息。但不是所有人的青春值得留恋,我想这类年代作品–军旅和部队大院既得利益者二代青春追忆作品—更多的是迷恋和不甘吧! 2017.9.29 Resilio Sync下载密匙: BLQ364AV4VNWGCZTBI2CKTB3G7UNERMEH 或 直接前往下载

【分享】三家村精品公开版权书籍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以下书籍纯粹出于阅读方便为之,不涉及版权和商业利益。也欢迎大家自行下载、阅读和传播。由于制作者时间和专业设计水平有限,排版难免粗鄙,敬请包涵!也欢迎朋友们加入! 三家村精品公开版权书籍声明: 书籍的分享内容限定为公共版权领域的书籍(参照标准伯尔尼公约),三家村工程 1 确保这些书籍以开放文件格式自由流通,有利于长期保存,并可在各种电子设备上自由阅读,而且不会在已发布书籍资源上声明新的版权而且不会在资源文件中添加水印和文件加密以及商业诉求。并鼓励大家在原基础上自由再加工、再创造、再发布。 三家村精品公开版权书籍

推特日志:Liked on YouTube: 八旗子弟 (1988年) https://t.co/kcCjPS9dvb

Liked on YouTube: 八旗子弟 (1988年) https://t.co/kcCjPS9dvb — 三家村 (@Coze) October 1, 2017 via Twitter https://twitter.com/Coze October 01, 2017 at 10:35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