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31, 2016的博文

古典香艳小品:舐盘添铛和尝春

添铛 [按:疑应作舔],舐盘者。全凭三寸舌,卷入两重皮也(正如驴舐磨盘,思得糠覈)。亦曰 尝春 。是春诗云: 绝妙天然两足铛,个中滋味耐人尝。依卿作犬成仙易,呼我为猫餂粥香。三寸舌尖教子细,一低头处笑郎当。吮痈舐痔寻常耳(一作事),何似淮阴胯下王。 舐读若士,以舌掠物也。如《庄子》“舐痔者得车五乘”是也。餂音忝,钩取也。如《孟子》“是以言餂之也”是也。故舐为动词,餂为介词。盖引舌与物相接曰舔,读作忝,上声。有言“舐盘”者,应作“舔盘”为切。考舔盘之义,言驴[按:原作駅。查网上字典《汉典》,駅同驿,为日本汉字。想与驴因形近而误]子转磨之时,回首见盘中糠覈,就磨盘眼中以舌掠取,以喻[按:原作愉]人有尝春之癖者,初非盘盂虽空舐以解馋[按:原作纔]也。人有舐盘之嗜,实具犬性。《汉书》“狧糠及米”,狧(舌蚁切,与舓同义。以舌取食也。见《说文》)或作舐。在古本则书作[舌也],此字从舌从也。而《说文》训也字为女子阴。世有酸咸[按:原作[酉感],想为醎之误]殊嗜者,论其性则用狧为当,论其势则用[舌也]为工。《说文》既训也为女阴,竟有从舌从也之字,于以见古人必有得味外味者。谚有“郭獃餂[按:餂後一字原缺,待考],淡而无味”之说,是作此说者,亦一[舌也]之过来人也。吐舌万里唾四海,岂大言哉?

August 04, 2016 at 07:40PM

「我要再和生活死磕几年。要么我就毁灭,要么我就铸就辉煌。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那么请向我开炮。」

古典香艳小品:古代女子月经和卫生巾叫什么?

月经一名 月水 ,《神仙腹食经》亦名 月客 。其经曰,仙药有阳丹阴丹。阴丹妇人乳也。妇人十五已上,下为月客,有孕,月客绝,上为乳汁。明光宗服红铅。 红铅乃妇人经水 ,谓为阴中之阳,纯火之精。梵典所言“非梵行”,亦曰“不净行”,指婬事也。  骑马布 ,即月水衣也。别名 “蒙阴令”,亦曰“张罗”。   喜布 在北方名 福帕 (读作罢)。通作 喜绢 。扬州等地曰 “状元印” 。 

揭底中国:什么是“汉族”

继续 “中国”系列话题。 关于“中国”的几个概念符号,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前几期我们都说过了,今天我们说说“汉族”,汉族怎么来的,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族群。 汉族这个概念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才出现的,二十世纪前并不常被使用,在之前常被用作“夏”或“华夏”。(因为民族一词也是近代历史上才被使用,看了我上上周写的“汉语和日语”(回复“日本”可看),应该知道“民族”这个词也是一个日制汉语,也就是Made in Japan by Chinese,由中国人制造于日本,一些爱国小将们估计又开始口吐白沫的骂我了,好吧,不信您去问孙中山吧,他最清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首称皇帝,结束了多年的战国七雄混战,开创大一统的新局。由此,华夏族又被称为“秦人”(史记·大宛列传》: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中国一词的英译“China”一词即源于“秦”字,古代的印度、希腊与罗马等国仍称其为Cina,Thin,Sinae。但秦朝巨耗民力与严刑峻法,享国十四年,三帝而亡。秦末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最终刘邦击败了当时最强大的霸王项羽,统一天下,因刘邦曾被封为汉王,所建立的朝代便称为汉朝。在此这后,华夏族便又产生了“汉”这个族称,以及“汉人”、“汉民”的称呼(此时还有一称呼“桃花石”,由突厥而来),之前的“华”、“夏”、“华夏”或“秦人”等族称也继续存在。到唐朝后,由于唐朝对周边的强大影响力,“汉人”也被外国人称为“唐人”。但“唐人”作为当时外国对汉族的族称,却并未被汉民族本身所承认。唐朝在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中自称为“汉”,将其国家称为“汉国”、边界称为“汉界”,人民也称作“汉人”(但是奇怪的是,国外华人聚居区至今有“唐人街”的叫法,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何不叫“汉人街”?)。 自汉唐,汉族经过三次大迁徙和当地民族大融合之后才形成今天“一统天下”的大汉族格局。 第一次大迁徙是以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年-312年)为高潮一直持续到南朝刘宋元嘉年间(公元423年-453年),当时因数个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南下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尤其是在前赵和后赵时期的数十年里,民族矛盾尤为突出,迫使汉人大兴向南迁徙到长江中下游、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史称“衣冠南渡”,据统计南下人口要占西晋各州总人数的八分之一以上。占据东北的鲜卑慕容氏接受东晋封号,并实行安置流民...

简明古典音乐史:古典音乐命名和编号

看到一首古典音乐名字,往往是由一连串的字母数字等组成,如Grande Valse Brillante Op.18, No 1 in E-flat Major,这些代表了什么?古典音乐作品怎么命名或者编号的那? 古典作品有四种编号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作品号、系列号、组曲号、乐章号。 作品号  用于唯一标识某作曲家的每部作品,由当时的乐谱出版商按出版顺序编号,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作品号的大小可以反映作品创作的先后顺序。例如贝多芬的Op.8《悲怆钢琴奏鸣曲》是早期作品,Op.125《第9交响曲》就是晚期作品。作品号的大多以Op.打头,也有例外的,比如巴赫的BWV.系,莫扎特的KV.系,详情参见:西洋古典音乐作品的编号 系列号  是给该作曲家做的同一类型的所有作品编号,比如贝多芬第1到9号交响曲,肖邦第1到4号钢琴奏鸣曲等。这些往往是首演时海报上给出的编号,所以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创作的时间先后。 组曲号  是给一部组曲中的各个曲目进行编号,一般是作曲家自己标记的。有的组曲中每一组都有自己的作品号,比如第1到第6勃兰登堡协奏曲,这种情况也可认为是系列号。另一种是共用一个作品号的,比如哥德堡变奏曲的第1到第30变奏,肖邦的2部练习曲中每部有12首。一套组曲一般要求具有相同的形式或主题。 乐章号 这个最简单,大多数作品都会分为几个乐章。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主所给的例子: Grande Valse Brillante Op.18, No 1 in E-flat Major Grande Valse Brillante(辉煌波罗乃兹)是别名。有些别名是作曲家自己起的,就比如上面这首;也有意淫的听众给起的,比如贝五钢协“皇帝”。 Op. 18是该作曲家(肖邦)的所有作品统一编号。 No. 1就是组曲编号,意思是这部作品不止这一首,这是第1首。 后面是它的调性:降E大调。 古典音乐相关知识链接: 主要作曲家名字: J.S. Bach(巴赫) George Frideric Handel(亨德尔) Wolfgang Amadeus Mozart(莫扎特) Ludwig van Beethoven(贝多芬) Pagnini(帕格尼尼) Franz Schubert(舒伯特) Frédéric Chopin (肖邦) Richard Wagn...

古典香艳小品:《脂楼琐事》妓女诗

《脂楼琐事》,青城居士撰,光绪三十二年刻本。皆冶游纪载,评花小品。有妓女留髡诗:    “晚粧”云:傅粉涂脂到夜阑,艳粧初竟始承欢。殷勤描就双眉妩,留与檀郎被底看。    “澡牝”云:榴矾汤暖注银盆,轻蘸罗巾褪亵裈。倚枕宵深偷[按:原作愉]听候,水声浙浙[按:疑应作“淅淅”]最销魂。    “漱口”云:薇露频浇齿颊香,口含鸡舌侍襄王。鸳黄三寸凭郎索,吮尽芳津畅品尝。    “诃梨”云:抹胸顾绣色猩红,掩映琼肌兴倍浓。待到风流香汗透,霞绡轻解抚双峰。    “换鞋”云:睡鞋换就软如棉,窄窄红菱两瓣尖。最是动人怜爱处,凤翘高举搁郎肩。    “移灯”云:移得兰灯入绣帏,银灯如雪照更衣。当前便是无遮会,任看阿环玉体肥。    “垫枕”云:暗将角枕衬蛮腰,高蹙莲台态更娇。自是桃源容易到,渔郎得意恣探篙。    “润唾”云:乍觉春风滞玉关,长蛾微蹙诉艰难。累侬香唾从头润,只为鸿沟浪不宽。    “春声”云:泥夜秋娘善笑啼,枕边软语足情迷。尤雲殢雨春无限,也等沙场奏鼓鼙。    “玩莲”云:牙床高踞有闲情,手把莲钩快品评。香软何曾盈一握,红鞋三寸可怜生。    “解缠”云:便鬆罗襪解行缠,有客偏参玉笋禅。剥到莹然新角黍,柔肌一捻一堪怜。    “烧烟”云:横陈玉体裸无丝,烧得莺膏劝客吹。如此春宵真易度,翻雲覆雨不知疲。    “品箫”云:紫箫低品忒风流,媚态嫣然送睡眸。小吻今宵应刺破,可无玉液润珠喉。    “扶茎”云:绕指春蚕兴未降,柔荑轻握替扶将。摩挲享尽温存福,重挺哥舒半段枪。    “拭沥”云:牡丹露滴罢行雲,交颈栖鸳体暂分。绕是纨巾勤拭遍,儿家湿透藕丝裙。

揭底中国:"炎黄子孙”指的是哪些人(二)?

接上。 作为“少数民族”的炎黄子孙实指中原华夏族。黄帝之后的的几位古帝王从尧舜禹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这个在《史记》里有记载。尧舜禹之前那段人类莽荒时代在中国历史年表里被标注为传说时代,到了夏商周中国历史才进入编年史记载,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的帝王作为炎黄直系炎黄子孙自然名正言顺为中国正统,“中国”之外的蛮、夷为了确立统治中国的正统,个别帝王也开始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甚至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接受了华夏文化的蛮夷,如匈奴、鲜卑等等,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魏书》、《北齐书》、《周书》有记载)。辽朝大臣耶律俨就在《皇朝实录》里面称契丹为黄帝之后,在《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里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然而苗族则是以蚩尤及炎帝为其神话祖先,和汉族以黄帝及炎帝为其神话祖先不同,可能和涿鹿之战的黄帝及蚩尤的对战神话相关。中国历史有时候看起来就像一团浆糊,稀里糊涂,又粘粘糊糊,如果非要理出个所以然来,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一个政治需要,从来拐种认祖,;另外一方面就像上周我们开的关于“汉语与日文”话题说的那样(回复“日本”回看),强势文明冲刷弱势文明,强势文化侵略(污染?参透?)弱势文化。有史记载的文明自始如此,人类发展到现在自然也脱离不了这个发展规律。 (此处省略1600年) 时间推进到近代史,清末革命党人,就是兴中会、共进会、文学社、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等一系列以发动革命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体为目标的这一拨人,依然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或者说幌子来争取汉人的支持,推翻满清政府(东北满人不是炎黄子孙了?)。在清朝末年,炎黄为祖的观念在晚清知识分子的推动下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开始流行并更加广泛地流传,炎黄从中国远古传说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又一次被抬出来被认为黄帝就是中国人的祖先,是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见沈松侨的《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这种观点虽然有悖于《史记》、《国语》等文献以及早已广泛存在的宗族家谱的事实,但是这拨人还是利用“炎黄”两位老祖宗做了点大事。在晚清内政外交失利及汉人海外移民的扩张的背景下,“炎黄子孙、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