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底中国:问鼎中国

前几期说过了支撑起“中国”这个鼎的几条腿:华夏、炎黄、汉族,今天我们说说历史上的“问鼎中国”之争。
“中国”的概念是变化的,范围是不固定的,所以经络是模糊、不确切的。 可以说,广义的“中国”就等于中原王朝,凡是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都是“中国”。狭义的“中国”则只能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聚居区或汉文化区。两种标准同时并存,不仅引起了地区之间的“中国”之争,也引发了政权之间的“中国”之争。
中国历史几百年就要进行一次洗牌,分和之战。在处于分裂的情况下,“中国”就成为王朝法统的同义词,在成为分裂的双方或各方争夺的主要目标。西晋灭亡以后,东晋和南朝政权虽然被迫离开了传统的中心地区,但都以西晋继承者自居,自认为只有它们才是真正的“中国”,而北方政权只是外来的“索虏”(扎着头发的下贱人),岂有称“中国”的资格?但北方政权却认为自己灭了西晋,夺取了这块传统的“中国”地区,当了“中国”的主人,当然就成了“中国”;而东晋和南朝政权只不过是偏于一隅的“岛夷”(海岛上的野蛮人),早已丧失了称“中国”的权利。
这场双方都感到理直气壮的“中国”之争,到隋朝统一才得到解决。隋朝继承了北朝的法统,当然承认北朝是“中国”;但它又不能否认南朝的“中国”地位,更何况南朝也已归入了自己的版图。所以隋朝给了双方以平等的地位,南北方都被承认为“中国”。继承北朝传统的唐朝也肯定了这一观点,唐初修前朝历史,南方、北方分别编纂。尽管由于作者个人的立场和感情,修成的史书实际并不会完全公正,但至少在政治上的地位是相同的,都被列为正史。
类似的争论也出现在北宋、辽之间和南宁、金之间,兼有双方疆域的元朝也采取了与隋朝相同的办法,承认双方都是“中国”,同时修了《辽史》、《宋史》和《金史》。如果不是蒙古人政权在汉宋之后对宋、辽、金进行了整合,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现代中国格局说不定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满人入关之后,从汉人朱家接过明王朝接力棒后,基本上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当以宇宙中心自居,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中国”。但是在一切政府文件和外交碟文中仍是以清朝自称,但也就是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国家的符号,成为东方古国的名字,这一切都是以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外国人开始以中国称呼东方中央帝国清朝。中国真正出现在正式文件上,是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时,清朝提供的满文本和拉丁文本中已经使用了“中国”一词。自此以后,在列强同清朝订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清朝也使用了”中国“作为国家的名字,而非清朝或者大清。但是直到清朝灭亡,满清统治政权内部也还是自称为清、大清或大清国。为什么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中国“之争的核心,“中国”一词即着眼于“中国”二字的字面含义--中心、中央、天下之中的国家;同样“中国”一词,代表着亚洲对方这块土地上的合法政权;西方人的理解只是一个国家,即China,并无特别尊崇的意思,就像我们称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为美国,并无称赞它美丽的意思;称France为法国,自然也毫无该国崇尚法律的含义。但在清朝却理解为Central Empire(中央帝国),当成一个尊称而乐意接受。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才成为国家的正式简称,成了国家的代名词。中国也有了明确的地理范围--中华民国所属的全部领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情况又和历史上有所不同,有人要去中国化,有人坚持一个中国。
时间的杀猪刀,还在一刀一刀的向着历史头上砍去,口里还念着历史咒语“顺我者倡,逆我者亡”。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时候女子私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