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May 28, 2025 理性并不能战胜感性!

Image
两个月了,曼谷地震后遗症依然不见消失,屋里稍微的风吹草动依然让我十分不舒服,想逃。不过,说来也怪了,最近总是听见屋内——靠近窗户位置——是不是(偶尔吧)发出噼噼的声音,就像什么东西的断裂声或剥落声。这种声音让我紧张,心慌,甚至有想冲出去的冲动。我也一个多月不再像从前那样躺在大落地玻璃窗下的懒人沙发上读书刷剧了,也很少去照顾靠近窗户的植物了。去那片区域让我紧张。 创伤后应激反应 (Post-Traumatic Stress Response) 学科归属: 心理学, 精神病学 机制: 地震是一种创伤性事件。再次进入地震发生的地点(建筑物)可能作为一个强烈的触发器 (Trigger),激活与创伤相关的记忆和情绪反应。眩晕感可以是焦虑、恐惧或恐慌发作 (Panic Attack)的一种生理表现,属于急性应激障碍 (ASD)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的潜在症状。身体的超警觉状态(Hypervigilance)使得个体对内部感觉(心跳、呼吸、平衡感)和外部环境(细微晃动、声音)异常敏感。 但是理性告诉我,"这里是安全的!"地震后,逃到日本旅游了 10 天,又进山中的度假中心呆了一周,回中国了两趟,其实就是想逃避这"是非之地"。但是,每次远行后归来,远远地看到那栋楼依然矗立在昭披耶河旁边,依然美丽,之前兴高采烈回家的感觉也不再有了,心中五味杂陈。 什么都没变,只是心变了。 理性并不能战胜感性! 

May 27, 2025 倦怠和发呆

Image
倦怠。 倦怠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每过上一阵子,倦怠就开始袭来。厌倦了日常学习和工作,只想懒洋洋地放空和发呆。而经过一段时间,或者出去旅行一次,一切都又回到了正常状态,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就像不断重复的抛物线,高低-低高-高低,周而复始。 倦怠的生理现象表现为"懒"。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躺平。无脑地看着电视剧,刷手机,或者空想和发呆,一切主打一个低能量消耗。这样的后果是,昏昏沉沉,疲软乏力。这样的躺平并不是真正的休息,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像水一样四漫,流向不同的洼地,最终成为一潭潭死水。我想这种生理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平时工作和娱乐(或者说休闲)没有达到平衡,致使一贯单一模式和环境下的每个细胞都开始了罢工,"老子不干了!" 不想干了,就开始产生抵触和厌倦心理,所以对工作和学习就提不起兴趣。 May 26, 2025 回忆和观察了一下近几年社会行为模式,由于随身电子设备的全面普及和渗透到,电子设备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人体的一部分,是感官、视觉以及脑神经的延伸,切每日利用率在逐步增加。这一社会学行为模式和生物学模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身体化学物分泌的再平衡,带来的结果就是对注意力、专注力以及耐性的侵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上厕所的行为,似乎上厕所不带手机,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理行为。最让我吃惊的是,有时候我会在生理行为中途暂停,去取手机。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如果你抽烟,如果抽烟时不刷手机,抽烟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滋味了。这一些列典型的行为模式,不仅仅是身体化学分泌物的作用,更是人类心理行为模式的显著变化。人们似乎没有了"发呆"模式,没有了独处能力。除了睡眠,人们无时无刻不被信息消费着,消耗着身体有限的能力。   “发呆”(更严谨的说法是 心神游走 或 默认模式网络 活动)并非简单的无所事事,而是一个大脑进行重要活动的生理状态,具有多种潜在作用: 1. 默认模式网络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激活: 当我们停止专注于外部任务或环境,进入“发呆”状态时,大脑中一个特定的神经网络——默认模式网络——会变得非常活跃。这个网络主要涉及内省、自我参照思维、回忆过去、想象未来、处理社交信息等。生理上,这是大脑在处理与外部世界无关的内部信息。 2. 创造力与问题解决: 心神游走的状态可以帮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