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底中国:"中国"的来历

“中国”,无时无刻我们都在和这个词打交道,它是一个标签,也是一个图腾,是一个地理概念词,也是一个文化概念词;它是一个魔鬼,因为它是由无数白骨组成;它是一个神,因为数千年来无数人对它魂牵梦绕顶礼膜拜。那么“中国”到底是什么那?今天起我们就从源头一点点的来认识它的诞生和变化。
中国,又以“华夏”、“汉国”、“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等的代称出现。“夏”,在商、周以前有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是现存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文献,其中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之言;按《说文》中的释义,“华,荣”,“夏,中国之人”。《左传 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按照这里的说法,华是指华美的服饰,夏指行礼仪的大国,而“华夏”的意思就是“身穿华美服饰的礼仪之邦”。
根据商朝皇族实录显示“中国”是忠爱国家比干取心,中国发音以河洛(洛阳)语发音为忠国。而“中国”一词,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 这样看来,“中国”一词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当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经有人用过,或者已经出现了,但即使有,也不会太久,因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过“国”或“或”(与国字相通)二字。
古代汉语中“国(國)”与“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当先民因农业的发展而定居下来以后,以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初期的居民点和城市,城里称为国,城外近处就叫做郊人。开始时,国的差别并不大,但以后有的国发展较快,有的则已经扩展到原来几个国的范围。于是大的单位就被称为“邦”,小的单位还称国。再行后,由于一位首领或一个宗族已经拥有不止一个城、邑,即不止一个“国”,因而就将其主要的、或首领居住的城邑称为“国”;这也就是以后将都城称为“国”的来历。
西周时,周王被称为天子,由他分封或得到他承认的国称为诸侯;但无论天子还是诸侯,他们居住的城邑都是“国”。既然同时存在那么多的国,在名称上就渐渐产生了区别。天子所住的“国”(京师)处于中心、中枢地位,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国”。《诗经.大雅》中的《民劳》篇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诗句,很清楚地说明,所谓“中国”就是指京师。
这么说历史上最早中国的概念指的是西周周王的京师,周王的京师所在地在丰和镐,就是今天陕西省长安县西南沣河一带。那么为什么今天大家公认的古代中国指的是河洛地带(洛阳)?
下次继续。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时候女子私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