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Matthew effect

马太效应(英语:Matthew effect),指科学界的名声累加的一种反馈现象,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提出。其名称来自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马太福音》第25章第29节、《路加福音》第19章第11-26节: )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宏观社会意义上的马太效应原理,明显地表现在那些现在导致科学资源和天才集中化的社会选择过程之中。

经济学上,马太效应为强者愈强弱者越弱之现象,即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实中就是指,只要获得了每一点的成功,就会产生累积优势,使之拥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更卓越的成就。也是造就了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在教育方面的长期马太效应被运用在心理学家基思·斯塔诺威克(Keith E. Stanovich)的研究中,他曾广泛做了对阅读能力和语言残疾的研究。斯塔诺威克用“马太效应”一词,来形容早期成功获取阅读能力,通常会导致作为学习者成人后的成功这一现象,而如若没有能在头三年或四年中获得阅读能力,将可能造成长期的、学习不同新技能的困难。
“阅读能力影响你所做的一切事情”
——摘录斯塔诺威克的话(亚当斯,1990年,pp60)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时候女子私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