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无爱亦无憎

 上因为心情可能不是很好的缘故吧,朋友发来一篇文章,说看看吧,也许会好起来。文章如下,。
读苏曼殊诗,有"与人无爱亦无憎"之句,不禁心焉向往。人活世上,能够有"与人无爱亦无憎"的境界,不也天堂乎。
佛家道理之所以殊于儒家,就因为,儒家提倡"能爱人,能恶人"。以为爱恶分明,乃为人之根本。实则有了爱与恶,为人则艰焉,世事也就波澜多兴。佛学的四大皆空,则从根本上排除了爱恨之水火不容的机遇,使人心如止水。
前一阵子,有好友自美归来,谈起老美的人际关系,他感慨颇多。在美国,他真切地体味到美国人之间的中和关系,无论邻里、朋友还是夫妻,人与人之间都有"萍水相逢"的感觉,自然就激不起什么感情波浪,水波自然就不兴。我以为,美国人这种无爱亦无憎的理念,自然不是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完全是美国人个人主义精神的映射。美国人永远认为:你是人,我也是人,不论你多贵贱,不论你口袋里面是否有钱,我不能揩你的油,你也甭想揩我的油。我不爱你这个人了,自然就不能恨你,你就更无恨我的理由了。细想想,美国人活得实在是潇洒!
一个人,若曾经堕落爱恨之炼狱,那么心如止水不咎为上帝之手。 心如止水,要求你无所恨,无所恨当先从无所爱开始。爱为何物?爱,太具"目的性"和"手段性"。少年喜爱天真无邪的少女,这样的爱还包括两小无猜,但这种爱之目的是为爱而爱;倘若年少的爱上富婆或富翁,又譬如中年人有了婚外情,这类爱,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但不能排除它的手段性。无论是有目的还是有手段的爱,最后变形的机会总是很大的。即使是两小无猜的爱,到了年长的时候也会生变;手段性的爱,其变形当然更是容易。与其由爱生恨,不如心如止水。

有生之年恐不太有机会成为美国人,谨以佛学理念自明:"与人无爱亦无憎",则我心亦如止水耳!

文作者:miss qian
图片作者:潘石屹
Technorati Tags: , , , , Posted by Picasa

评论

  1. 被劫次数多了才这样说的,您不是被劫了吧?别告诉我还是劫色:)

    回复删除
  2. 曾经爱过和(或)被爱过的人大概很难从心里说出“与人无爱亦无憎”这么一句话;就算是说过,那也未必就是最真心的话……
    只有真正从来没有爱过的人,才会贸然说出这样的话。但是,因为没有真正爱过,他(她)就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资格谈论爱与憎”……
    “与人无爱亦无憎”本来有很深的哲学道理,却如此被“漫画”掉了……

    回复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评论,杜绝广告。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时候女子私处叫法